来源时间为:2022-09-22
9月22日下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八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科技厅专场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科技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全省科技创新的举措和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张羽: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在这里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八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科技厅专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卫英慧;
省科技厅副厅长牛青山;
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克军;
省科技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张其光。
请他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科技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全省科技创新的举措和成就,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卫英慧作介绍。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卫英慧: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省科技厅,向各新闻机构、各位记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山西科技创新砥砺前行的这十年,也是科技宣传深入人心的美好十年,感谢各位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个面向”,以创新牵引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全省科技系统踔厉奋发,赓续前行,科技创新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一、十年聚力产业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
我们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紧密对接产业转型“两个方面”,实施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创新的体系化布局,全力增强创新驱动的源头供给。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全社会参与创新。十年来,省科技计划项目年度支持资金总额和项目数量均实现了翻番。其中,省科技重大专项以“揭榜挂帅”为牵引,累计实施67个重大项目揭榜招标,投入财政引导资金约4.39亿元,带动超过3倍的社会资金投入。
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支撑产业升级。十年来,我省获4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仅2021年就有10项,取得十年来最好成绩。例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面向经济主战场,碳纤维、手撕钢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高速动车组轮轴制造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苦参等中药注射剂为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年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平台建设跃上新高度
我们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转型发展,积极争建国家级平台、优化布局省级平台,构筑了实验室为主体,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
国家级创新平台牵引力显著增强。十年来,以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为标志,首次实现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先进计算太原中心成为我省对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贡献“山西力量”的重要载体;全省拥有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增长1.6倍,达到8家。
省级创新平台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十年来,省实验室按照“自上而下”布局,已筹建11个;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117家,增长了5倍多;新建成省技术创新中心33个。这些平台在支撑科研、培养人才、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凝聚市场合力,创新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
我们分类施策,针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从入库指导到税费减免,再到项目支持的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撑,帮助企业在创新中加速成长。
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十年来,全省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增长了1.25倍,占全省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连续6年超过80。
支持科技型企业方阵不断壮大。十年来,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幅超过13倍。大力推进双创载体培育,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数量增长超12倍,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72家。
助力形成更好创新创业氛围。十年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比赛连续举办超过10届,已成为我省科技企业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的最大赛事平台。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科技部门和金融企业首次联合推出科技创新专属信贷产品—科贷通宝,累计为44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金额1.72亿元。
四、十年坚持开放共享,科技合作交流呈现新亮点
我们深入推进与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在机构、项目、人才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积极扩大在国际上的“朋友圈”。
积极拓展省院合作范围。十年来,我省产学研机构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联合承担200余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省内支持科研经费约3.5亿元。
努力深挖省校合作潜力。十年来,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共建省校合作科研机构,引进著名专家建设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形成一批省校合作的范例。
着力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十年来,我省科研机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重点国别的高校、企业联合实施科技合作交流专项共240项,投入支持资金6000余万元。中国—白俄罗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标志着我省“一带一路”重大科技合作首次融入国家战略。
五、十年聚焦体制机制,科技政策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与活力。
锚定创新生态目标,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十年来,完成省级科技管理部门重塑性改革,全面推进科技体制重构、运行机制重建、部门职能重塑,初步实现了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从管理机构向作战队伍的转变。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十年来,两次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科技计划项目从17类整合优化为“3 1”体系。深入实施“揭榜挂帅”立项制,探索开展项目管理“里程碑制”,试点采用项目验收“备案制”等,增强了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牵引作用。
围绕激发人才活力,持续创新政策举措。十年来,深入推进“三评”改革,持续推出科研人员“减负”1.0、2.0、3.0升级版。持续唱响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三权下放”,其中成果收益奖励比例由50提高到70。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全省科技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四个面向”重大要求,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我省产业转型、数字转型“两个转型”,突出国家所需、发挥山西所能,在广泛领域善于“跟着走”,在前沿领域敏于“抢着走”,在优势领域敢于“领着走”,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张羽:
谢谢卫厅长的介绍。
接下来,开始回答记者提问。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科技日报记者: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请问我省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面开展了哪些改革,在科研人员减负赋权助力科技创新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科技厅副厅长牛青山:
感谢记者的提问。首先我介绍一下我省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面的改革情况:
科技计划是政府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发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我省积极贯彻落实,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六新”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对省级科技计划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
第一次科技计划改革是在2014年,我省对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聚焦科技计划“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对分散在有关厅局的17类省级科技计划进行了优化整合。2016年4月26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山西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及7个配套专项管理办法》,形成了“3 2”的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3”就是3个计划,包括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2”就是指两个专项,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基金)和平台基地、人才专项。这样的计划体系设置,有效地解决了“九龙治水”、科技项目碎片化以及科技投入“撒胡椒面”等问题,对推动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次科技计划改革是在2019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重大部署,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我省科技体制机制进行重塑性改革。2021年5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重塑为“3 1”的体系。“3”是指3大计划,即:基础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计划;“1”是指1个专项,即创新生态服务支撑专项,这个专项包括9个子专项,分别是创新平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技战略研究、科技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团队、创新服务、科技奖补、科技金融和科普宣传。这样的改革设计,目的在于推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设计布局,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备案制”等项目组织模式。实行分段负责、相互制约、全程监督、高效协同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而且面向社会公开聘任6名公务员,即科技项目专员,作为计划项目管理“首位”责任人,建立科研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和动态调整机制。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省在科研人员减负赋权助力科技创新上开展的工作及其成效:
人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改革科技经费管理为科研人员减负赋权,是激发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对标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先后4次对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进行了改革完善。同时,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山西省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及其补充规定,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按照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我们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在减负方面,精简项目申报表格,改进财务报销手续,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程序;在赋权方面,下放差旅及会议费管理办法制定权限,下放预算调剂权,试点试行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在保障方面,改革经费拨付方式,开辟科研经费拨付“绿色通道”,探索试行预拨付制度,改进结余资金管理;在激励方面,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和提高报酬的“政策红包”密集出台,改革措施的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形成我省创新生态建设重要的“软环境”和“硬措施”。
通过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科研经费管理更加尊重科研规律,科研人员有了更大的经费使用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二是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保障了科研时间,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科学研究;三是从事科研工作有了更大成就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