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山西会馆的面食制作绝活表演变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面食师傅多变的花样、精湛的技艺获得了食客们的交口称赞。一团和好的面在面食师傅手中时而流星落地、鱼跃龙门,时而形如飘带、翻飞起舞,时而纤长如发、波浪起伏。尤其令人称奇的是,面团竟然被吹成了状如斗大的面气球,这个被主持人称之为“一团和气”的面气球赢得了在场食客的满堂喝彩。本报记者岳燕川摄
给咱爸妈做回饭
“最喜欢吃妈妈(爸爸)做的XX饭!”和许多人一样,一直以来,我都大言不惭地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从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因为从小到大,三十多年了,我一直习惯吃爸妈做的饭,每次回家,都理直气壮地说想吃什么什么,然后就心安理得地等着吃现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习惯让父母的付出变得理所应当了。从没有想过要为他们的饭付钱,或者回报他们,为他们做回饭。
真不知道爸妈是怎么忍受我这三十多年的自以为是的。如果不是突然醒悟,他们肯定还要继续忍受下去。天哪,我竟然曾恬不知耻地觉着,父母给自己做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好在三十多岁的某一天,我突然良心发现。决定今年春节回家,给爸妈做顿饭。
为了不让他们觉着突兀,事前便想好了一系列铺垫。吃饭时就故意说他们的盐放多了,醋放少了,辣椒放晚了,总之,找各种违心的理由。让他们做饭时叫我去指导。
目的很快达到了,他们嫌我麻烦,就由着我折腾。我和媳妇很快便取代了他们做饭的权力。
按照计划,我打算给他们炖一次排骨,包一次蒸饺,做一次炖鱼,煮一次火锅,其他相机行事。
腊月二十八,眼见爸妈准备炖肉,我故意说要吃炖排骨。因为老家村里人不习惯炖排骨,总觉得买排骨不如肉实惠。爸妈拗不过,就由了我。炖排骨顺利接手。等我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调料,爸妈一眼便看穿了我的小伎俩,故意什么也不说,站在一旁看我们手忙脚乱地忙活。
由于缺乏经验,又太想好好表现,那锅排骨我们足足炖了3个多小时,最后还是老妈忍不住提醒:“再炖,就烂锅里了啊”,我们才赶紧起锅。结果肉真的全烂锅里了,筷子一夹,只剩下光溜溜的排骨。吃饭时,老爸却一个劲儿夸比饭店炖得好,软乎,不用咬,一进嘴就化了。老妈虽然嘴上心疼“这么个炖肉法,得烧多少柴火?”看得出来,她比谁都满意。因为邻居婶子大妈来串门,她总要说起我们烂到锅里的排骨,神情里直透出满满的幸福和骄傲。
做鱼就顺利多了。老家做鱼习惯油炸,再浇汤汁,麻辣酥脆。我是清炖,鲜香青嫩。虽然一直在观摩,等做完了,老妈还是专门和媳妇探讨了放调料的顺序。之后,老妈的评价是,我们的做法更省事,也更营养。
之后的几天,我们计划中的包蒸饺、煮火锅相继推出。火锅做得比较一般,除夕那天的包蒸饺倒是很得老妈的赞赏。特别是饺子褶子的花样。老妈还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包,把生生一顿包饺子变成了手工课。后来大家兴致高了,一个饺子包一个样,一溜十几个饺子竟没有一个重样的。看得我都舍不得吃了。
直到现在,包饺子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年年除夕吃饺子,细想我过往的三十多年,今年除夕的饺子应该是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了。因为第一次由自己和媳妇儿给爸妈包了除夕的饺子。
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我的第一次,同样也是爸妈的第一次,爸妈第一次吃到了儿子包的饺子。这不是微不足道的第一次。相反,是值得铭记的第一次。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可活了三十多岁,在父母已过花甲之年,才第一次想起为他们做回饭,回报他们这么多年的默默付出。
世人都说成名趁早,岂不知行孝更要趁早。看着日渐老去的花甲双亲,想着恩重如山的抚育恩情,我有些遗憾,猛然也有些庆幸。毕竟父母尚在,身体尚可。以前纵有太多的愚钝,及时醒悟,从现在做起,一切都还来得及。
本报记者裴云锋
好一碗难舍的片儿汤
片儿汤哪儿都有,但要说把片儿汤做出名堂的还得说清徐人,如今的片儿汤店在省城绝对是开一家火一家。
按出生地籍贯来说,我是交城人,但从生活习惯来讲,却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清徐人。所以,清徐片儿汤成了我最难以割舍的美食,特别是那碗外婆做的片儿汤,更成为一道无法复制的回忆。
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在那个物质还不是很充足的年代,过年吃碗羊肉片儿汤是当地很多人的梦想。外公既是村上的支书又做着杀猪的营生,所以,对于这个家来说,吃碗羊肉片儿汤还不是一件难事。七八个孩子每人拿一个空碗,围在灶台边,看着外婆熟练地往锅里揪面片,美食还未出锅,口水早已四溢。
外婆的片儿汤做法要比当地一般家庭更讲究些,一般人家无非是一锅开水里煮上几块羊肉,放点葱花香菜点缀,类似一般的羊汤面。而外婆做的片儿汤就复杂了许多:首先,汤必须是先前熬好的羊骨头汤,羊肉必须是新鲜的汆羊肉,羊肉下锅后煮上五分钟,开始揪面片,面片讲究厚薄均匀,太薄了容易糊锅,太厚了难以下咽。面片揪完后,将一碗由海菜、葱花、香菜佐以胡椒粉的调料倒入锅中,等滴上两滴香油后,满屋子都是羊肉纯香的味道。一碗外婆做的片儿汤,是我儿时最美的回味。如今,老人去世18年了,片儿汤年年都吃,但再也尝不到那种特有的味道。
清徐地处太原市郊,县内小吃莫过于灌肠、沾片子、羊肉片儿汤,不论酒店宾馆、家常菜馆、路边小吃都有羊肉片儿汤这例受人追捧和百吃不厌的美味。每到秋冬季节天气冷下来,就会想吃这羊肉片儿汤。羊肉炖的肥美酥烂,面片儿和菜都浸润在鲜美的羊肉汤中,暖融融的吃下去,那叫一个爽啊!
以前,过年吃碗羊肉片儿汤不大不小也算是一种奢侈,人们对它的渴望是写在脸上和发自内心的。如今,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片儿汤也成了当地的一道家常主食。但对于清徐人来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片儿汤注定会将一代又一代的记忆承载下去。
本报记者毕树文
春节里的炖肉香
古时,以雁门关为界,以北称为关北,以南称为关南。关南、关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民俗风情和饮食特色。大同作为关北的一座历史古城,历史上又是多民族交融杂居之地,带着鲜明的边塞风情。这从日常的饮食便可见一斑。
大同人爱吃肉,肉的吃法也与关南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此看来,大同的文化更接近于内蒙古那边,带有一股彪悍的胡风。逢年过节,卖肉的店铺羊肉整头堆放,牛肉也是一扇一扇地挂着,等着顾客挑选。这种情形在关南的城市是看不见的,那里的人们吃肉多以猪肉居多,很少吃羊肉,也没有整头羊挂着叫卖的情形。
再说吃的方法,大同人吃肉的普遍烹饪方法便是“炖”—炖猪肉、炖羊肉、炖牛肉—只因炖肉做法简单,又鲜美多汤,最适合喜爱吃黄糕的大同人了。而在雁门关以南,人们吃肉以炒为主,吃的方法较为精细、讲究。逢年过节,人们都会买一大块猪肉,根据肥瘦制作不同的肉食,瘦肉挑出,切片、切丝,制作过油肉,五花肉制作红烧肉,肥肉炼油。而提前做好的过油肉非常百搭,与各种蔬菜、豆类相搭配,做出的菜肴千变万化。
大同地靠内蒙,当地风俗颇有游牧风范。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是老大同人的活法。将要过年时,屠夫现场杀牛、羊、猪,场面有点血腥。杀完后的动物冒着热气挂在勾上,你想要哪块指给卖家,随即削来,保证新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习惯的养成与地方的历史渊源不无关系。多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的活动、边塞文化的熏染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大同人粗犷的性格和豪放的饮食文化。品味大同的美食,那豪放的气韵便恣意蔓延开来,让人沉醉,更让人回味。
本报记者毕树文
作者:岳燕川
《舌尖上的山西年味》相关参考资料:
山西的 年味、舌尖味家乡情、舌尖味浓浓的家乡情、舌尖山村味、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上的方便面、舌尖上的食堂、舌尖上的泡面、舌尖上的济南